【信息时报】“上门护士” 让患者少跑路少操心

中山一院2名护士上门为新生儿做抚触。
通讯员供图

中山一院2名护士上门为患者做PICC维护。医院供图
近年来,随着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,“网约护士”逐渐进入大众视野。在广东,越来越多有资质的护士,走出医院,亲自来到患者家中,为身体不适、行动不变的患者提供健康指导、专科护理等服务。
记者从广东省卫健委获悉,2019年广东省率先开展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试点工作,对接高龄失能老人、康复期患者等特殊人群的上门护理服务需求。截至2021年12月,全省共186家医疗机构积极参与,从业护士达11709人,提供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19万人次。截至2021年6月,广州市共有48家机构开展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试点工作。
据悉,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试点工作在广州推进三年多来,全新的服务模式、未知且难以预测的风险、生命安全与责任……是“上门”护士必须承受的压力。即便如此,每一名参与其中的护士,都在不懈努力、摸索前进。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,信息时报关注从事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的护士群体,讲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正默默地做着的不平凡的尝试。
10年“探路人”为慢性病患者家访,深知“就医路”不易
“护士上门”,对于曾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下称“中山一院”)住过院的慢性病患者而言并不陌生,早在10年前,甚至更早,就相继有医院的护士在患者出院后上门家访。
在中山一院从事延续护理工作长达10年的副主任护师谢凤兰表示,上门家访主要针对高龄的慢性病患者,像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脑梗等病人。“过去我们去病人家中,更多地是为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,叮嘱他们按时服药、定时进行康复锻炼、预防并发症、指导他们生活自理等,目的是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。”谢凤兰说道,家访做多了,很多患者家属在感激之余,透露出希望护士能上门帮忙换药、更换医疗管道等期望,可在当时而言,国家是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护士上门实施相关操作的。
令谢凤兰印象最深的,是一位被鼻咽癌折磨了16年的患者。“长期的放疗和化疗,让他出现恶液质,口腔粘膜萎缩,无法吞咽,必须通过胃管给予营养支持。由于住在楼梯楼6楼,每次更换胃管,家人都需要请人用担架将病人抬到楼下,叫120救护车送至医院进行更换,非常艰难。”谢凤兰表示,像这样卧病在床、需要定期得到专业护理的患者很多,家属迫切希望护士能上门服务。
上门“开路人”从业37年的资深护长,带护士上门“认路”
2019年2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关于《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试点工作方案》,广东作为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的试点省市之一,可先行发展、积极探索社区居家上门护理服务新模式。
根据《广东省开展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,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主要是指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派出在本机构注册(含多机构执业备案)的护士,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,以“线上申请、线下服务”的模式为主,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。
时任中山一院健康教育部区护长的林芳宇主任护师,得知医院成为广州市首批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试点医院时深有感触。从事护理工作37年、在内科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她,意识到机会来了:“这是一种为民服务的大好机会!”于是,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,她主动牵头,与谢凤兰一起积极开展相关工作。
首先是在全院范围内进行相关调研,了解医生、护士、患者三方需求;并建立起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的工作制度、创建护理上门服务的专项平台、拟定及规范服务流程、完成服务定价及护士培训,每个项目林芳宇都亲力亲为。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正式上线后,患者家属在医院官方微信轻松下单,并上传患者情况,护士接单后便能在规定时间上门服务。
其次,为了帮助上门护士掌握服务流程,对每个项目首次开展第一次上门服务的护士,或者每一特殊病例的首次服务,身为管理层人员的林芳宇和谢凤兰都会亲自陪同前往,从而为以后该项目的开展制定完善文书及流程。林芳宇表示:“护理上门服务尚处于试点阶段,仍在摸索中,一定要走好走稳,做一名合格的‘开路人’。”
据了解,自2020年正式开展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以来,目前中山一院共有647名护士完成注册,随时准备接单服务;至今已为21例出院患者提供了56次护理上门服务,完成了静脉采血、留置/更换胃管、普通伤口换药、PICC维护、皮下注射等16个项目共152次操作。
上门“先行者”护长首次上门,专业护理赢得病人家属信任
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担任神经内科护士长一职的郭琳玲,也是一名“上门护士”。虽然从事上门服务近1年,她对首次上门服务仍然印象深刻。
她回忆道,那是2021年7月的一天,接到单要为一名患有脑梗、帕金森、高血压等基础疾病,卧床在家处于失语状态的80多岁的奶奶上门换胃管。对郭琳玲而言,虽然在医院已经换过无数次胃管,但上门服务还是首次,她提前做了很多的功课,了解患者的病情,咨询医生其可能存在的并发症。
订单是在下午2点15分,她估算好时间,在下午1点多与伙伴在医院换上便装,打车前往患者家中。“护士上门服务,要求接单的2名护士提前准备好消过毒、干净的护士服,到达患者家门口时才能换上。还要按要求穿好隔离衣、鞋套。”做完这一系列操作,郭琳玲与同事准时按响门铃。
“由于与患者家属此前没有接触过,初次见面时,家属直言之前在附近医院插管很多次都没有成功,能感受到家属很警惕,对我们的信任度很低。”虽然内心紧张,但郭琳玲与同事紧密配合,在4、5名家属的密切注视下,有条不紊地询问患者病情进展,判断环境为患者调整体位,很顺利地完成了胃管置换,并为患者家属进行专业的健康宣教。“当时我们两个人出来,一脱掉护士服,全身是汗水,后背的衣服回到医院都没有干。”郭琳玲笑着说道。
令郭琳玲没想到的是,后来这位患者家属每个月下单换胃管的时候,都指名要郭琳玲来负责,至今都是如此。“除了第一次上门很紧张,后来每一次上门服务都特别开心,因为感觉患者家属信任我,才下我的单。每次去,患者家属都很热情。离开时,直到看不到我们的身影时才关门,感觉我们的工作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尊重。”郭琳玲说道。
紧抓“风筝线”保障服务安全,后台监管做好质控
中山一院的护士上门服务正有序地开展,可每走一步,林芳宇都觉得“如履薄冰”。她告诉记者,“护理上门服务,不比其他行业,比如工人把热水器修坏了,大不了掏钱赔一个。而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,不能有丝毫的闪失,人命是赔不起的。”
为了保障患者安全,将医疗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,中山一院每接到一单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,都会对患者的个人情况、存在的风险进行相关评估,评估通过后才会派单给护士。林芳宇指出,“目前我们只做在本院住过院的患者,不做风险极高的危急重症,这是对患者负责。”每次上门服务,均由两名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一同前往。服务结束后的24小时后回访,确保患者安全。
林芳宇笑称,“没有一例病人是我亲自插管的,但没有一次插管不在我的监管下进行。护士上门,我们就在后台监管,做好质控。手机时刻开着,就像抓‘风筝线’的人一样,把控着风险,不能放手。”
明明是临近退休的年龄,既然压力这么大,为何还要坚持?林芳宇坦言,人总会有老的一天,当身体动弹不了的时候,孩子不能总陪在身边,如果能申请护士上门服务,就不用总去医院折腾。“人到了一定的年龄,不再是为钱做事,而是想帮人做事,做些有意义的事情。与其让患者艰难地来医院,不如护士上门,患者及家属就能少跑很多路、少操很多心。”林芳宇说道。
勇于“打破规则”扩大范围,给没住过院的病人上门服务
在“护士上门”服务开展初期,仅为在本院患者上门服务,是行业内默认的规则。负责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管理工作的护士长童赟表示,“哪个科室负责过的病人下单以后,再分派给哪个科的护士,自己的病人,更了解病情,护理也更熟悉一些。”
也正因为如此,很多长期在基层医院、二级医院管理的慢性病患者,很难申请到三甲医院的护士上门做一些操作系数更难的护理工作。“如果只负责从本院出院患者的上门服务,只达到延续护理的目标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‘互联网+护理服务’。”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汤莉说道。
为此,2021年9月,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立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专科联盟,50家医疗单位入驻,覆盖广州11个区,其中二级医院7家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、护理站40家。联盟单位可通过平台联络或人工沟通,互相转介患者,打破机构壁垒,不受是否曾经就医限制。即便一些从未出门就医的疑难、复杂疾病患者,也能预约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护士上门护理。
记者了解到,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19年12月20日开通护士上门服务以来,已有160名护士注册,至今已完成了“互联网+护理服务”500余例;护士平均每次从医院到患者家中的时间约为14~15分钟,平均单次出诊服务距离5.39公里,最远出诊服务距离约20.5公里;除新生儿护理服务的宝宝外,最小服务对象年龄为19岁,最大服务对象年龄为97岁。
记者 张漫
报道链接:http://epaper.xxsb.com/html/content/2022-05/12/content_922915.html
报道时间:2022-05-12